首页>检索页>当前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2025-05-09 作者:路德奎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如何具体融入学科教学中,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结合语文教学,我们必须遵循课标精神,确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建构学习意义,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对教师来说,提升专业素养、强化育人意识,才能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课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如何具体融入学科教学中,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本文以《〈论语〉十二章》为例,探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遵循课标精神,确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新课标指出,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占较大比重,《论语》作为其典型代表,弘扬讲仁爱、守诚信、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中华人文精神,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等中华传统美德,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十二章》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本单元课文主要围绕少年时代的“学习之道”这一主题展开,撷取《论语》一书中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三方面的内容,是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篇幅短小,易于记诵。这12章既包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对高尚生命形态的追求、格物致知的求知态度,也有以诚待人的处世风范、正己安人的品格修养,还有美美与共的仁爱之心、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经典素材。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是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查找资料,理解文意,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夯实文言知识基础;二是反复诵读,读准句读,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美感,并在诵读基础上背诵,体会其内在含义;三是在情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解词义及文意,在体验中建构语言;四是结合传统文化储备理解《论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精华,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畅谈感悟与启示。

学生在诵读、辨析和讨论中,逐渐进入文本,体会文本言简义丰的意蕴,思考仁义礼智的道理,体会君子的处世风范,在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时,如沐春风,感受孔子“万世师表”的伟大形象。于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课堂上变得有形可见。

消除经典隔膜,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凝练结晶,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可以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竭源泉。

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进一步增进共识,不断挖掘和有效利用当地资源,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各族学生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汲取奋进力量。《〈论语〉十二章》教学中,为了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设置“走近圣贤,感知经典”学习任务,以《国宝里的新疆》中《一千三百年前的作业》小视频引入,引导学生穿越时空,感知经典,充分开发当地的文物资源。在视频中,一幅泛黄的卷轴徐徐展开,琅琅的读书声远远传来,原来这是1300年前的唐朝,在西州(今吐鲁番)的一个春日,12岁的少年卜天寿面对鸟语花香的世界,边抄《论语》边嘟囔:“先生也真是,明天就放假了,您不能选个短的文章让我们抄吗……”抄完作业《论语》后,他还随手创作了一首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嫌)池(迟),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看到1300年前的少年和自己读一样的书、写一样的作业,这极大地引发了对学习本课的兴趣。

在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新鲜感和求知欲被调动起来时,设置“分章朗读,自主正字,教师点拨,疏通句读”的学习任务,在把握文意、理解文本后,进而把握文章的核心主题:“找出十二章共同的主题——‘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什么,怎样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何为“君子”,如何修身?“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儒家的“仁”为何物?当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亮出一个个问题时,教学目标也变得更为清晰,即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对文章的理解,引导学生将有关学习的观点进行分类,无论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都是指向“修身做人”这个终极目标。

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挖掘和运用课程资源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够尽可能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膜,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亲切有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建构学习意义,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在《〈论语〉十二章》相关章节的学习时,要让学生在汲取思想养料、获得精神成长的同时,因本课的学习对经典产生兴趣,能够自主阅读和学习。

因此,课堂设置“文质彬彬传文化,言教谆谆励言行”和“赏读经典善为学,明悟道理常修身”任务,引导学生探讨《论语》的文化精神,体会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即“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这是中国大地上56个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新时代的青少年不断传承赓续、发扬光大。这两个环节,为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和内化作品,设置两个学习活动:一是读《〈论语〉十二章》,选取一则作为赠言送给同学以激励他人;二是读《〈论语〉十二章》,选择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勉励自己。这两个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对比选择中能够运用综合分析对比的思维,结合自身和同学的性情,更深层地体验和理解课文,大大弥补上语录体节选文段之间缺乏内在逻辑的不足。如,有的学生选择“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赠给同学,希望同学学习的时候要不断向老师求教,多思考才能学会知识,并体会其中的仁德。有的学生用“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作为座右铭,告诫自己每天不断自我检查和反省,找到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等。[2]在互相分享中,学生从《论语》中获得了很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意义得以建构,育人的功能无声浸润。

课后,设置相关的练习题目,拓展课堂所学。如:参观博物馆时,文字馆讲解员介绍了“学”“习”两个字。请你根据解说推测“习”字的本义。

本题目正好涉及《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中的“学”“习”二字的源头,较好地引导学生回顾汉字构字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探究、迁移和运用能力,进而凸显汉字之美的文化含金量。题目给出了“学”字的解释,又为学生搭建了思维支架,助推学生对问题的解决。

《论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拥有许多可以学习的载体。有的学校在校园主干道两侧设置了以传统文化经典为主题的雕塑或文化长廊,展示孔子雕像和《论语》经典语录;有的学校将教学楼、图书馆等命名为“博学楼”“见贤堂”等,以体现传统文化中崇德向善、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涵;有的地区组织各族学生前往山东研学,走进孔庙孔林,让学生实地感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深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有效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提升专业素养,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效

立德树人、以文育人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如何在语文课上挖掘育人元素,潜移默化地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具体来说,至少要做到三点: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语文要树立起“语文课就是育人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融在每一节课”的思想,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来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牢固树立起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思想观念和国家情怀,以包容的心态涵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要提高专业素养。既要重视教材中“劳动光荣”“责任担当”“伟大复兴”等包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作品,也要善于挖掘利用好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因子。如反映边疆地域文化特色的《本巴》《我的阿勒泰》中蕴含的和合思想,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体会和感知。同时,用好教材中“有朋自远方来”等专题学习活动,“家乡文化生活”等学习任务群,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语文课堂走向课外,走向日常生活。

三要改进教学方式。要立足语文学科本位,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景,在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和学习任务群中去浸润,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在生活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肖培东.教读也是为自读——《〈论语〉十二章》教学思考[J].语文建设,2018(25).

❋本文系2022年度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数字时代新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265002101A)的成果。

(作者系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

责任编辑:吴绍芬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